Thursday, January 15, 2015

科學幻想到氣候幻想 (sci-fi to cli-fi)

科學幻想到氣候幻想 (sci-fi to cli-fi)
http://pnn.pts.org.tw

(Photo: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/Flickr CC/goo.gl/Lw4qdK)文 / 林素純

《星際大戰》、《星際迷航記》、《回到未來》、《E.T外星人》、《異形》,這些堪稱經典的科幻電影,想必是許多「科幻迷」的收藏之一。科幻電影迷人之處,除了演員精湛演技外,更重要的是它擦掉了真實世界與可能世界的界線,把身處真實世界的觀眾帶進一個真實與虛幻重疊的境地。
近年電影技術一再翻新,科幻電影對於可能世界的模擬更趨真實,連帶也引發一些與電影情境有關的思考與討論。例如《駭客任務》中『母體』對於個人存在的掌控,而使得一些人對於自我的真實性(「我」真的存在嗎?)有所思索。《阿凡達》裡人類對於異族生存環境的侵略,讓人們再一次面對商業開發與自然環境潛在競爭關係;《露西》揭露人類智能的可能性,引起知識與心靈哲學問題的討論。
然而,隨著電影題材的多樣化,科幻電影不再只是以太空、時間、外星生物為描述對象,也把與人類生存習習相關的氣候與環境題材融入電影,透過動畫技術,擬真描摹因為氣候變遷、全球暖化或生存環境被破壞而出現的可能世界,例如《明天過後》被冰雪覆蓋的北半球、《末日預言》因太陽耀斑造成全球性的可能災難、《2012》裡因為自然災害而即將毀滅的世界、去年才上映的《星際效應》以地球環境惡化、乾旱、蟲害、糧食短缺、沙塵暴侵襲,已不再適合人類生存背景,延伸出一系列太空逃難計劃。
(Photo: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/Flickr CC/goo.gl/Lw4qdK)
(Photo: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/Flickr CC/goo.gl/Lw4qdK)
Dan Bloom 丹布隆表示:「我們需要超越抽象的科學預測以及政府的統計數據,試著透過電影或文學擬真,呈現氣候變遷對未來帶來的痛苦。」
Dan Bloom 丹布隆表示:「我們需要超越抽象的科學預測以及政府的統計數據,試著透過電影或文學擬真,呈現氣候變遷對未來帶來的痛苦。」
這一類以氣候變遷、全球暖化、生存環境遭破壞為題材的電影,雖然呈現手法仍帶科幻電影骨架,同樣有意把觀眾帶進一個真實與虛幻重疊的境地,但與科幻電影不同的是,這個想像中的境地不但無法讓人滿足科學奇想的樂趣,而且充斥著災難與驚恐。這類電影如果也能引發一些思考,那麼就是如何避免讓賴以生存的地球走向不可挽救的地步。
這類以科幻電影為骨架,以氣候變遷、全球暖化為血肉的電影,從2008年起已有一個獨立的名字:「cli-fi」。定居台灣的美國人 Dan Bloom 以科幻電影(science fiction)的英文簡寫「sci-fi」為對照,把這類以氣候環境為題材的想像電影(climate fiction)稱為「cli-fi」。
由於 Dan Bloom 的介紹與推動,「cli-fi」在好萊塢已不是陌生名詞及電影類型。值得一提的是,好萊塢已從去年(2014)開始,將 cli-fi 電影從科幻電影獨立出來,設置獨立的「cli-fi」電影奬,這過程可看得到 Dan Bloom 的努力。
不過,即使「cli-fi」與其電影奬的產出地在台灣,大部分國人尚不知這類型的電影已有這麼一個獨立名稱。Dan Bloom 熱衷於 cli-fi 電影,是出自於身為地球一份子的使命感,他說:「我們需要超越抽象的科學預測以及政府的統計數據,試著透過電影或文學擬真,呈現氣候變遷對未來帶來的痛苦。」

  •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。
  • 本文為作者個人言論,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。
特色圖片: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/Flickr CC/goo.gl/Lw4qdK

您可以 留言回應, 或 追蹤